2025年09月18日
微信

建议 | 教会应重视和珍惜“教内老人”:教有一老,如有一宝

作者: 李世光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5年09月18日 09:45 |
播放

笔者是北方人,自小就随着家人开始信仰。不过那个时候,作为小孩子只知道玩闹,根本不知道信仰究竟是怎么回事。

等到长大成人、信仰也有了一些成长以后,笔者才逐渐意识到信仰的重要性,也才开始意识到基督教历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

前段时间,笔者的一位好友告诉笔者:省内一位熟悉全省基督教历史的老人家去世了,享年95岁。

2025-95=1930,也就是说,这位教内的老人家是在1930年左右出生的。他经历了半个民国,也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到2025年春天他去世为止的每一刻。

笔者原本就有去拜访这位老人家的计划,但却因为事务繁忙,迟迟没有成行。没有想到,笔者还没有前去拜访,就已经传来了老人家离世归主的消息。

一位熟悉基督教历史的老人家离世归主

老人家走得很突然也很安详。

对老人家情况非常熟悉的一名基督徒晓航姊妹说:“老人家就这样坐在那里,托着腮就走了。走之前老人家无灾无病,什么异常情况都没有,就是寿寝正终了。当时走的时候,老人家刚刚还在跟他儿子说话,脸上还有笑容,然后突然就不说了,就这样很自然的就走了。”

老人家的身体一直都挺好,前几年90多岁的人还能够一个人独自骑自行车。

因为时代的缘故,老人家和很多主内老人、前辈都有接触,比如王明道、杨绍唐、沈承恩、杨安溪、陈终道等等。老人家本身就可以说是一部活历史,再加上他经常接触很多教内的老人和前辈,他得以了解很多寻常基督徒难以了解的事情。

此外,老人家天生好动,和他的妻子吴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虽然是夫妻,但是他们夫妻俩在很多方面却大为不同。吴姨喜静,不会到处跑,一旦回老家就能一待两个月的时间。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吴姨基本上哪里都不会去,因此能给老家教会带两个月的晨更。而这位老人家就不一样了——刚回来的时候还能见个影,基本上两天都不到就见不到影了。今天老人家可能还在这里,明天就不知道去哪里了,走动很多。不过正因为他走动很多,所以他所知道和掌握的教会历史也特别多。

原本,笔者计划有合适的机会过去拜访他,请他好好讲讲他所熟悉的基督教历史。作为主内文化工作者,笔者自认为有责任和义务把这段历史很好地记录和保存下来。只是老人家这一走,这个计划只能作罢,只能等到日后在天国再和这位老人家见面了。

老人家走了,留下了很多遗憾。

晓航姊妹说:“我常常跟弟兄姊妹这么讲:老人是教会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,我们必须要珍惜。因为一旦有一天老人走了,就把那些宝贵而又独特的属灵的经历也带走了。他们的属灵经历,我们只能知道个大概,却根本不知道其中的细节。他们那些经历,讲给我们的时候,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动流泪。”

教有一老,如有一宝

这位熟悉基督教历史的老人家的离世归主只是中国教会的一个剪影。考虑到中国教会的庞大基数,每一天可能都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。

那么,对于当下的中国教会来说,为此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?

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,就是趁着老人家还在的时候,把他们真正当作宝贝看待,让他们宝贵而又独特的属灵历程能够尽可能多地留存下来。留存的方式方法有很多,比如可以让老人家口述历史,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公共的,然后通过录音、录像、文字等留存下来。如果有比较代表性和独特性的老人家,教会可以邀请其进行讲座。教会绝不只是一个牧养的地方,教会生活也绝不应当如此单调。透过让老人家讲座的方式,老人家得以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,而参加的弟兄姊妹更能借此机会扩展自己的知识面,甚至间接让信仰进一步成长。

须知,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自己的时候,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自己的历史。人的能力有大小高低,但是时候和历史却无人可以代替。

连社会都讲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”,强调老人作为家庭精神财富的价值,其人生经验能为后辈提供指导,维系家庭凝聚力。作为教会,怎么能够不重视老人,不讲“教有一老,如有一宝”呢?

笔者七岁的时候,笔者的外婆离世归主。直到现在,笔者仍然因着外婆去世的事情怀有遗憾——为什么外婆还在世的时候没有更多听她讲她的信仰历程呢?那不止是她自己一个人的历史,更是我们家族的属灵历史。

行动起来,让属灵财富代代相传

这位熟悉教会历史的老人家的离去,不仅是他个人生命的圆满,更是一段鲜活历史的终结。他所亲历的民国教会风雨、新中国初期的教会信仰实践、改革开放后教会的重建与发展,以及无数个平凡却充满恩典的日常时刻,都随着他的安息,成为了永远无法复现的尘封的历史。

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:我们实在不能再等待或者说浪费时间了。

中国教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。上一代信徒渐渐老去,他们所承载的集体记忆、属灵经验与历史细节,若不被及时记录、整理和传承,就会永远消失。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损失,而是整个中国基督教共同体记忆的断层。

那么,我们具体可以怎么做?

第一,建立“教会口述历史档案”。比如有负担的教会可以有意识地发起“寻访属灵长辈”计划,组织同工或年轻信徒,带着录音笔、摄像机,走进老人的家中,听他们讲述个人信主经历、教会发展历程、重要事件见证等。这些材料应系统整理、数字化保存,并可供后续研究、写作与牧养参考。

第二,推动“跨代团契”事工。鼓励年轻人与长者建立属灵友谊,不是单方面的“提取”,而是双向的陪伴与学习。年轻人可以从长者身上获得生命的智慧与信心的榜样,长者也能因年轻人的活力而得着喜乐与安慰。

第三,开办“教会历史讲座”或“见证分享会”。定期邀请仍健在的老传道人、老信徒上台分享,让他们成为“活的讲章”。这不是为了怀旧,而是为了立定根基、明确身份——我们是谁?我们从何而来?我们要往哪里去?

第四,鼓励文字与出版事工。教会应支持有负担的同工,将口述材料转化为文字,整理成册、发表文章甚至出版书籍。这些作品不仅是内部资料,更是对中国基督教历史文献的重要补充。

第五,家庭也当行动起来。就像笔者对外婆怀有的遗憾一样,很多家庭中也有属灵的长辈,基督徒家庭中三四代甚至五代同堂的情况并不是非常罕见。鼓励每个信徒家庭记录自己家族的信仰故事,这些微小的历史片段,汇聚起来就是中国教会宝贵的记忆图景。

结语:不留遗憾,才是最好的纪念

“教有一老,如有一宝”,不应只是一句感动人的口号,更应成为我们行动的起点。这位95岁老人的离去,提醒我们:时间不等人,历史不重来。

如果我们珍惜,就要付诸实践;如果我们认为宝贵,就要尽力存留。愿中国各地的教会都能重视起来,行动起来,不让更多的属灵财富随风消逝。等到那一天,我们与这些长辈在天家相见的时候,我们可以无愧地说:

“您所见证的,我们记住了;您所经历的,我们传承了。”

这才是对信仰前辈们最好的告慰,也是对历史最深的敬畏。
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